2025年9月1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正式施行。这部凝聚两年调研成果的法规,不仅是云南深化改革的“法治宣言”,更是省人大财经委近年来系统性履职、集成式作为的生动体现。当前,云南正处于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的关键攻坚期,面对高质量发展的复杂命题,省人大财经委以立法破局、监督破障、代表破题三条主线协同推进,在制度供给、政策落地、民智汇聚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动人大财经工作从“程序保障”向“实质赋能”跃升。
	
2025年9月22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审议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情况的调研报告》。顾彬 摄
立法破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底座”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省人大财经委聚焦经济发展改革的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系统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围绕产业发展与营商环境,推动构建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性制度;紧扣重大战略部署,以立法服务沿边开放大局;着眼新兴领域发展需求,加快前瞻性立法布局,着力形成“硬件提升+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格局,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在产业与营商环境方面,省人大财经委先后推动出台《云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云南省社会信用条例》《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等多部法规。其中,《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通过明确权责边界、规范行政行为,着力破解“隐性壁垒”“新官不理旧账”“政策兑现打折扣”等顽瘴痼疾,直接推动全省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招投标隐性壁垒整治成效显著,实现了云南营商环境建设由“政策驱动”向“法治引领”的根本转变。
聚焦省委加快沿边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大决策,省人大财经委将《关于加快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列为重点立法任务。在常委会领导带领下,主动提前介入,多次组织到西双版纳州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口岸基础设施、通关效率、产业集聚、跨境合作等方面的短板;专程赴广东学习发达口岸城市建设先进经验。通过召开部门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财经委形成审议意见报告和建议修改稿,顺利推动该《决定》于2025年5月28日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明确赋予磨憨在管理体制、土地供给、财税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权限,推动建立“省级统筹、州县落实、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着力破解长期制约口岸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固化“负面清单管理”“跨境服务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改革”等12项制度创新成果,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为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新高地提供坚实法治支撑。
在新兴领域,省人大财经委积极布局前瞻性立法。围绕“数字云南”建设,组织开展《云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立法前期调研,深入昆明、曲靖、文山等地企业、园区一线,梳理出“数据确权难”“平台监管缺位”等23项制度短板;围绕壮大“三大经济”,特别是口岸经济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云南省口岸服务条例》立法进程,推动形成“硬件提升+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格局。
	
2022年11月30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召开质询会议,对云南省招投标领域隐性壁垒等问题进行质询。黄兴能 摄
监督破障: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监督不是“走过场”,而是要“动真格、见实效”。省人大财经委综合运用执法检查、专题询问、整改“回头看”等多种监督方式,打出监督“组合拳”,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地生根。
聚焦《云南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2022—2024年)》收官之年的目标任务,省人大财经委将产业强省实施情况作为持续监督重点。2025年,结合三年行动收官评估,省人大财经委牵头组成调研组,深入有关州(市),聚焦绿色铝、光伏、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7个重点产业,实地察访项目进展、企业运营和要素保障情况,系统梳理政策执行中的堵点难点。
针对2023年11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专题询问中提出的“绿色能源与载能产业衔接不足”“生物医药研发转化滞后”等问题,省人大财经委建立问题台账,实行清单化督办,通过实地回访、座谈交流、函询反馈等方式持续跟踪整改进展。截至2025年9月,相关问题整改取得实质性成效:全省绿色铝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1.5%左右,较2023年提升近12个百分点,绿色能源与载能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创新药研发注册数量同比增长35%,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投产,产业链关键环节加速补齐。
聚焦营商环境,连续三年打好“监督组合拳”。省人大财经委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坚持系统谋划、接续发力,构建起“立法破题—调研摸底—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的全链条监督闭环。2025年,牵头启动新一轮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由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等司法执法单位,调研涉企案件办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情况,同时到有关州(市)园区企业,倾听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难题,并委托昆明、丽江等7个州(市)人大开展属地调研,形成“全省一盘棋”的调研格局。针对调研发现的基层接权能力不足、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涉外法律服务滞后等问题,调研组提出要强化基层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化司法监督、拓展涉外法治合作等六类20条具体建议,这些建议正逐步转化为具体举措。
聚焦“三大经济”,开展靶向监督,助力发展提质增效。2025年,省人大财经委紧扣省委关于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三大经济”的战略部署,将“三大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年度重点监督议题,组织开展系列专题调研与跟踪监督,推动政策落地、项目见效、机制优化。
在园区经济方面,省人大财经委牵头组成由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的调研组,到昆明、楚雄、玉溪等重点产业园区实地走访,并赴福建学习借鉴厦门、福州等地在园区集约化发展、亩均效益提升、产城融合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针对部分园区存在的“重引进、轻产出”“土地低效利用”等问题,调研组提出建立园区综合评价体系、实行差别化要素配置、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建议,推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出台园区“亩均论英雄”改革试点方案,首批在12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实施。
在资源经济方面,省人大财经委紧紧围绕“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目标,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组织召开资源经济专题座谈会,邀请地矿、化工、能源等领域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商发展路径。聚焦磷、硅、铝、铜等优势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短板,重点围绕“磷矿资源高值化利用”“绿色硅材产业链延伸”“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等议题深入研讨,形成专项工作建议。2025年上半年,全省绿色硅产能占全国比重超过30%,高纯晶硅、单晶硅棒产量稳居全国前列;磷化工产业中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资源型产业正加速向高附加值、低碳化方向转型。
在口岸经济方面,省人大财经委坚持“立法+监督”双轮驱动,在前期推动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的决定》的基础上,持续开展跟踪监督,重点聚焦通关效率、基础设施、产业集聚等关键环节。2025年,联合海关、商务等部门开展实地调研,推动中老铁路磨憨口岸“一地两检”通关模式进一步优化,实现边防检查与海关查验“一次停车、联合验放”,口岸整体通关时间较2023年压缩20%以上,跨境货运列车日均通行量突破12列。同时,推动设立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一站式”服务中心,集成企业注册、税务登记、跨境结算等28项服务事项,吸引超140家外贸企业落户,口岸经济正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加速转变。
	
2025年2月19日至20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就园区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债务管理等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张文静 摄
代表破题: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也是推动发展的“智郎团”。省人大财经委坚持代表主体地位,畅通参与渠道,强化建议督办,让代表智慧真正转化为发展实效。在财经立法、监督调研工作中,主动邀请基层人大代表参与。2025年以来,先后邀请来自企业、基层一线的代表参与相关工作,所提出的“简化企业数字认证流程”“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政策知晓率”等多条建议被采纳,显著提升了人大财经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坚持把高质量办理代表议案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将代表议案办理与立法规划、监督重点、改革发展任务深度融合,实现了“办好一项议案、优化一项制度、带动一个领域”的综合效应,切实把代表的“金点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2025年,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交办的4件代表议案,坚持“办前沟通、办中协商、办后反馈”全链条机制,逐件研究、分类施策,推动议案办理从“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
此外,省人大财经委还把督办好代表建议作为畅通民意、赋能决策、破除发展堵点的重要路径,精心遴选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的建议列为年度重点督办建议。2025年,针对招商引资领域长期存在的“各自为阵、资源分散、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将《关于从省级层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第0922号)列为重点督办建议。以此为切入点,着力解决“省级层面对招商引资工作统筹不力、基层对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等问题,推动全省建立“省级招商项目库”,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跟踪服务机制,引导各地牢固树立“招商是第一要事”理念,实现全省资源高效配置。(范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