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工作 > 理论研究
以优良文风提升人大新闻宣传质效
发布时间: 2025-11-20      来源:《中国人大》2025年第18期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切实改进文风,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题中之义,是深化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改进文风,用群众语言说话写文章,为引领全党坚持“短实新”文风、改进工作作风指明了方向。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全媒体时代浪潮奔涌而来,传播技术迭代升级、受众需求多元分化,对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中国法治故事、中国人大故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以文风之“变”撬动传播效能之“进”,才能在舆论生态变革中牢牢掌握主动权,才能进一步提升人大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精练简短,言之有序。“探筹而数,辞无枝叶。”新闻报道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宜短则短,宜长则长,关键是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做到要言不烦、意尽言止,实现长短相宜、恰到好处。人大新闻宣传报道要严格按照精简务实、注重效果的原则,紧紧围绕主题,力求结构精巧严整、逻辑环环相扣、叙述不枝不蔓,做到大稿不空泛、小稿不单薄,让读者在行云流水的阅读体验中,了解人大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

求真务实,言之有物。实,是真实,讲符合实际的话;是务实,讲管用的话;是扎实,讲有感而发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是平实,讲明白通俗的话。调查研究是锤炼文风的重要环节。调查研究到位了、社情民意摸透了,就能免去闭门造车、生搬硬套的“煎熬”,尽显“笔简而意繁、文约而事丰”。展现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代表的履职风采,是新闻宣传的重点。记者们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记录代表以“铁脚板”丈量民情、以“暖心肠”纾解民忧的事例,通过一篇篇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的报道,宣传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的经验成效,增强全社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和对人大工作的了解理解。

守正创新,言之有效。人大新闻宣传政治性、法律性、规范性强。采写报道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遵守宪法法律规定要求,规范性的内容不能随意变动。守正的同时,要注重创新。这里所说的“新”,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结合新的时点、新的要求、新的主题,采用新技术、新媒介、新方式,多讲新认识、新经验、新思路,特别是一些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推出一批能启发他人、能解决问题、能推动工作、能提振精神的稿件。本届以来,“议长专访”、外事团组侧记等人大外宣项目出新更出彩,“中国民主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我们十分期待‘一带一路’的光辉前景”等外方感受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短实新”上见作风,更炼真功。树立良好文风,离不开长期学习积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掌握好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增强“俯下身”的耐力练“脚力”,激发“走出去”的活力练“眼力”,提升“融进去”的功力练“脑力”,夯实“沉下心”的定力练“笔力”,在学思践悟中全面提升新闻写作能力。要把握和遵循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说”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讲的”和“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让中国人大故事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

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要运用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和经验,将“短实新”文风要求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到实处,多推出有深度、有温度、鼓舞人、激励人的好作品,为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作者汪洋系《中国人大》杂志社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