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马利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宋锐,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胡衡庐,国家民委副主任段毅君介绍“十四五”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宋锐介绍,2021年3月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35件、修改法律62件次,通过有关决定、决议34件,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维护国家安全所急的法律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研究室主任 宋锐: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对人大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平台,也为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制度和法治保障。
“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大工作取得新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是党中央对人大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提出新要求。2021年首次召开中央人大工作会议,2024年隆重庆祝全国人大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对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这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人大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先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立法法、代表法、议事规则等,出台或修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监督、预算审查监督、经济工作监督等决定,建立听取审议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制度,进一步提升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以法治方式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2021年3月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35件、修改法律62件次,通过有关决定、决议34件,进一步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维护国家安全所急的法律制度。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努力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
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检查21部法律实施情况,听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88个工作报告,开展7次专题询问和33项专题调研,推动解决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民生关切问题。加强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工作,维护国家法治统一。
四是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健全和落实常委会、专工委联系代表制度,认真研究吸纳代表意见建议,提高代表议案和建议工作质量。支持保障代表通过多种方式听取和反映群众意愿呼声,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五是全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成为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按照“四个机关”的定位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我就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
发布会上,宋锐还回答了香港紫荆杂志记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的提问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全国人大在立法工作中更加注重公开征求意见,吸纳民意、汇集民智。请问“十四五”时期在密切联系群众,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机制方面,人大有哪些具体做法?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宋锐:感谢你的提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健全完善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夯实人大工作的民意基础。
一是深化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的有序参与。全国人大每五年要编制立法规划,每年要制定年度立法、监督工作计划,这些都要通过调研、座谈、论证、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回应社会关切。人大初次审议和继续审议的法律草案,都坚持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2021年3月以来,共有127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收到40多万人次提出的119万条意见建议,其中很多意见建议得到了研究吸纳,体现在有关立法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了5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立法听取民意“直通车”作用。各位媒体朋友有机会到地方采访的时候,可以到基层立法联系点去看一看,这是我们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窗口。人大注重加强立法全过程宣传解读,定期举办记者会、发布会等,介绍有关立法等工作情况,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二是加强常委会同代表、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我们把它叫做“两个联系”。每年组织代表1700余人次开展集中视察,1800余人次参加专题调研。代表还就地就近参加代表小组、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活动,直接和群众联系,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依法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常委会建立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代表机制,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联系相关领域的代表工作机制,注重发挥代表专业特长,拓展代表对立法、监督等工作的参与。还和有关方面齐心协力高质量做好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把代表反映的民意诉求体现落实到国家各方面工作中。
三是加强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平台建设。全国人大信访工作平台实现接收、转送、办理、答复全流程“一网通办”,2024年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19.4万件次。委员长会议定期听取群众信访工作情况报告。完善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和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建设,对群众反映集中、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开展重点审查。
这是重点方面,其他各个层面的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还有很多。人大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充分听取和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们看到,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实,如何运用好法定监督方式,来提升监督工作的实效?谢谢。
宋锐:谢谢你的提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2021年3月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四年多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国之大者”和民生关切,依法行使职权,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实落地。
一是围绕大局加强财政经济工作监督。每年的人代会上,人大要审查批准年度计划、预算,将“十四五”规划的部署要求体现落实到年度各方面工作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计划执行、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国有资产和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等,审查批准年度决算,推动实施好经济政策,强化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从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提出建议,推动实现“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任务。
二是突出重点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围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金融工作、粮食安全、海洋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重大部署,听取审议相关工作报告,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是确保重大改革和决策于法有据、顺利实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国家立法形式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作出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作出关于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决定,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依法助力经济回升和风险化解。
四是围绕“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重要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调研从今年3月开始,共有26个专题,由10余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带队、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共同参加,深入基层和一线开展调研。现在已经形成一批调研报告,供党中央决策参考,也为明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规划纲要做准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