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自身建设
云南环保世纪行组委会表彰2016年度好新闻
发布时间: 2017-07-26      来源: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莫让母亲河再受伤

来源:德宏团结报

记者:杨国平

“走进大盈江,走进我蓝天白云的孔雀之乡,是那泼水节里的激情奔放,是那傣家寨中的美酒芬芳……”大盈江,一个美丽富饶的代名词,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一个养育傣家儿女的幸福天堂。大盈江两岸是一望无垠的农田,竹树环合的村寨点缀其间,江岸有延绵不绝的凤尾竹堤,江心时见绿色小岛,翠竹绿岛映在悠悠的江面上,小船轻轻划过,悠扬的傣家情歌随风飘来;独具特色的吊脚楼、竹篱笆,美丽的小卜哨在江边梳洗着长发,强壮的汉子们正在捕鱼抓虾,还有可爱的孩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一切就像传说的世外桃源一样诱人。然而,这样优美和谐的画面,已经逐渐从我们的眼前消逝,似乎当人们再次提起“美丽的大盈江”时,大家都会努力地从脑海里寻找有关她的美好记忆。

万亩良田缺水,农民苦不堪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人类对大盈江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造成大盈江水流量逐年减小、水质变差、河床下沉、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大盈江原有的功能也不断退化。年初以来,记者跟随州人大常委会“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先后两次对大盈江流域沿线乡镇和农业主要产区的农村农业灌溉用水等事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和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跟踪报道。

五月的盈江,气候炎热,天气忽晴忽雨,变幻无常。本该早早开始的大春生产,却迟迟没有进行,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与大盈江一堤之隔的弄璋镇允冒、贺哈等村民小组连片的农田里,眼前的一幕让大家惊呆了,烈日下,成群结队的村民挥舞着锄头忙着在自家田里挖着深坑,想通过抽取地下水,赶着在季节里把庄稼种下。站在江堤上放眼望去,一边是水流湍急的大盈江,一边是等待插秧的上万亩的水田,为何农田里却连水的影子都看不见呢?

寻着阵阵柴油发动机的声音前行,几位傣族大哥正用抽水机把地下水引到秧田里。在贺哈村民小组村民岳小连家的3亩水田,这已经是短短几天来打的第4口井,今天终于打出水来了。他高兴地说:“终于有水了,如果不赶在这几天把秧苗种下去,错过了大春,今年就要颗粒无收了。从2011年开始,这片农田每年的大春生产几乎都要打井抽地下水来维持农业用水量,并且随时都需要有人守着,不间断的抽水才能保证水量充足。”

村民介绍,打一口井需要三个壮劳力花两天时间才能打好,而且一般需要挖到4至8米深才能取到水。如果是雇人打一口井则需要花费500元的酬劳,算上抽水用的水管、发动机和柴油,再加上雇人耕田、插秧的开支,一亩田一年至少要花费2500元。也就是说,种一亩水稻基本没有什么收成,只能靠其他季节种植西瓜或者蔬菜的收成来弥补。很多村民的由于田地分散,需要打几口井才能满足庄稼的用水量,并且有时候连续几天都打不出水,这给村民发展生产带来了极大地不便。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农业用水荒呢?记者通过采访县水利部门了解到,弄璋镇飞勐村和模恒村沿江片区共有32个村民小组的农田,辖区内有一条长16公里的灌溉沟渠,设有14个取水口,可以直接从大盈江引入水源进行农田灌溉。但目前这14已经全部荒废,整条沟渠里已经长满了荒草,依靠该沟渠进行灌溉的2万多亩农田无水可取。当地村民介绍,这条沟渠从上世纪80年代修建好后便开始使用,2008年进行了水泥加固,但由于近年来大盈江流域河床不断下降,导致江面水位与原来的取水口落差达到两米多,江水无法通过涵闸进入沟渠。因此,这条沟渠也从2011年以后便开始荒废。弄璋镇作为全县的粮食主产区,全镇99101亩耕地已有18500多亩承受着缺水之痛。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正在打理甘蔗地的村民岳小平,他说:“前几年,农田用水量充足的时候,我们这个片区的农田一年可以收获三季,除了种一季水稻之外,还可以种一季西瓜、洋芋或者蔬菜,一年下来,一亩田将近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取水困难了,大部分村民开始选择种甘蔗,但是种甘蔗一年只能收获一季,并且无法再续种其他作物,每亩田一年的收入也只有3000元左右。”相比之前,村民种庄稼的收入几乎减少了一半,再加上各种取水设备的投入,村民种地的收入更是寥寥无几。这片肥沃的土地曾经被誉为“盈江的菜篮子”,如今却因为缺少农业用水,被迫改种甘蔗,从一年三熟变成了一年一熟,这不禁让人感到痛惜。

大盈江,究竟怎么了?

大盈江属伊洛瓦底江水系,发源于高黎贡山南麓的腾冲县尖高山,上游称胆扎河,中游叫槟榔江,在数百里原始森林峡谷中穿行后流经盈江县城,江水流速减缓,江面扩宽,形成了美丽富饶的盈江平原。优越的自然环境、充沛的水量、富足的资源、丰富多样的物种,让大盈江成了当地人民的“母亲河”,沿岸数以万计的各族儿女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人们的记忆里,大盈江是一位和蔼的母亲。一直以来,她为沿岸居民提供了清澈的水源、丰富的鱼虾和如画般的美景,灌溉着数以万亩肥沃的土地。她承载了太多盈江儿女的美好回忆。然而,近年来,由于城市基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广大农村建房的需要,大盈江里的河砂遭到了掠夺性开采。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共有采砂场60个。

由于长期处于盲目开采状态,河道里到处被挖得坑坑洼洼,最大的坑洼处,已经低于河道平整线下五六米深。沿着江心坡村的附近的江堤一直走,远远便听见大型器械发动机发出的轰鸣声。记者发现,江堤旁的竹林下矗立一座座高高的采砂架,通过采砂船直接将河砂抽至岸边。岸边早已停放着几辆八轮大货车,一辆大型铲车则在不停地给大货车装砂。这样的场面,在大盈江沿线的采砂场每天都在上演。

江心坡下组村民张芝连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寨子附近所有的农田都通过沟渠直接引大盈江水进行灌溉,而且水源十分充足,农业用水根本不愁。但是从2000年开始,沟渠就无法引入江水,大家只有通过打井抽取地下水,刚开始打一两米就能取到水,而现在,打到八米多深都不一定能取到水。目前,我们这里17000多亩农田里已经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口井了。”农业专家介绍,长期抽取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抽水的灌溉机井也随着逐年加深,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成本,同时影响到土壤墒情,造成土壤盐碱化。

平原镇胜隆村大芒丙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方达峰说,“全村17个村民小组中有14个村民小组的6521亩土地要靠打井抽取地下水来灌溉。现在,村里每户家庭至少有一台抽水机,有的家庭甚至有两三台。以前灌溉直接通过沟渠引用大盈江水,作物生长良好,几乎每年都丰产,现在由于长期用地下水灌溉导致土地板结,严重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如今,田间纵横交错的沟渠也大多废弛,沟里堵满了泥土和杂草,有的甚至被填平变成了机耕路。水进不来,也出不去,一旦发生强降雨,没有畅通的排水沟,耕地将面临被淹的危险。目前,整个平原镇依靠大盈江灌溉的4974亩耕地中,有3105亩面临着灌溉难的问题,所占比例接近三分之二。

根据盈江县水利部门统计,大盈江流域农业灌溉面积达13.49万亩。但如今随着水位的不断下降,沿岸14个取水口全部荒废,灌溉面积减少4.86万亩,比例高达36% 。

水到底去哪儿了?听听专家怎么说

为了解大盈江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记者跟随州人大常委会“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组走访了盈江县弄璋、平原、新城、旧城等多个乡镇,对农业、水利、林业、气象、住建、环保等多个部门的专业人士进行采访

县气象局党支部书记梁刚介绍,根据盈江国家观测站降水量统计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的五年间,盈江县年降水量分别为1039.4毫米、1411毫米、1468.3毫米、1216.2毫米和1544.6毫米。除2011年和2014年相对较低外,其余年份与近三十年降水平均值1545毫米相差并不多。2015年,盈江县降水量基本达到了年平均值,但大盈江并没有恢复到丰沛期的水位。也就是说客观的气象条件并不是大盈江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过度开采河砂和电站截流改道对水流蒸腾作用、水位下降造成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县林业局副局长、林业工程师杨虎章介绍,国有林改革后,集体林地变为个人林地,在木材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天然林遭到严重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增。而人工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的功能相对减弱,从而导致大盈江流域生态环境模式发生改变。同时,大盈江流域随处可见的采砂场和水电站,过度采砂和截流改道也使水的流速和渗透作用受影响。据统计,2008年全县天然林面积为424.31505万亩,人工林面积为86.15205万亩。而到了2015年,全县天然林面积下降到344,7456万亩,人工林面积增加到了137.13105万亩。

县水利局副高级工程师刀安生介绍,根据拉互联水文站资料统计,2011年至2015年,全县年平均降雨要比以往相对减少,但变化幅度并不明显。近年来,大盈江流域的采砂活动导致河床下切,造成水位下降,使沿江取水闸取不到灌溉用水,很多江面露出来的泥沙和江心岛,在以往的年份都是被水淹没的。除此之外,随着大盈江上游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流域水文下垫面植被情况被破坏,森林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导致下游水流量减小;特别是沿江电站蓄水发电,在枯水季节由于水量小,电站只能维持少量的机组运转,大量储水,导致下游农业用水紧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数据显示,目前大盈江水位已下降2.5米至3米。

采访中,盈江县各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分析了大盈江水位下降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而其中也频频出现的“河道采砂”、“水电站”,并且目前我州各县市主要河流均出现由于各种引人为原因造成的河流水流量变化、水体质量总体下降、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大家认为,一些企业对我州较大河流毫无节制的采砂以及大量兴建电站,直接导致了河床下降,从而造成了大盈江水位的下降。综合所有客观的、人为因素,我们并不能确定到底谁才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但河道采砂一定是最直接的。

非法采砂如何治?

今年9月,我州在全州范围内开展河道采砂集中整治,对有证砂场进行严格管控,对无证砂场进行整治关停,整顿力度前所未有。经摸底排查,全州共有有证(河道采砂许可证)河道采砂场111个。截至10月2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集中整治,全州已关停采砂场212个。

目前,盈江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了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盈江县水利局,制定印发了《盈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盈江县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编制了《盈江县非法采砂清理方案》。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统筹协调各乡镇、有关单位认真按照职责要求开展了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工作。县政府根据《盈江县非法采砂清理方案》已开展了集中整治工作,截至2016年10月初,全县共下达了57份《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和《限期拆除通知书》,对大盈江、槟榔江42家采砂户的22台变压器进行断电处理,整治关停10个有证采砂场和32个无证采砂场,拆除违法采砂建筑物28间、采砂船12条、采砂场16座。

盈江县副县长孟诚琨表示,为进一步规范大盈江河道采砂工作,各部门江主动出击、敢于碰硬、铁腕整治,对非法采砂给予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并按照“统一管理、总量控制、科学开采”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全县河道采砂工作,同时采取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与打击破坏环境相结合的方式,对大盈江流域生态进行保护。据了解,目前,大盈江橡胶坝项目即将实施,该项目建成后大盈江水位能在短时间内到达预期目标,农田灌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州水利局已督促各县市尽快完成《河道采砂规划》的批复、公告工作,研究制定有偿出让河道砂石资源经营权的办法,努力营造“依法采砂”的舆论氛围,建立河道采砂社会参与监督管理体系。同时,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健全河道采砂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社会监督参与”的工作格局,重点加强对重点河段、重要区域和重要时段进行巡查,强化对禁采区和禁采期的监管,长期坚持严厉打击河道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对河道违法违规采砂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形成河道管理工作常态化,促进全州生态和谐发展。

近年来,州人大常委会密切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德宏州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将对我州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结合德宏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执法检查,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的作用,推动了一批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的解决。坚决保护好德宏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积极推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德宏环保世纪行组委会主任板岩过介绍,当前,我州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单纯、孤立地讲生态环境或经济发展问题,对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板岩过说,对于德宏而言,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环境为代价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最终伤害的是我们的子孙,破坏的是我们的生存条件。所以,保护环境不应该只停留在嘴上,更应该痛下决心,付诸行动。

 

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36年后,张建芬又喝到了出生地的龙潭水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时间:2016年9月28日B1版

记者:张鸿光

夏末,在弥渡县红岩乡赤水村,村委党总支书记陈祖荣向省州多家媒体介绍,本村刚接通9个多月的自来水,村民已经饮用上了全国最好的自来水,这水引自龙潭。

张建芬是龙潭所在地水磨坪人,1979年嫁到相距二十余公里外的赤水村做媳妇,就跟赤水村人一起饮用井水,多年来,每次回娘家,她都用塑料瓶带几瓶龙潭水回赤水村。赤水村缺乏长流水,全村家家户户都在家中打井,12年前,村民苏琼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不小心掉进了水井,被迅速救出,但还是让全村人都心有余悸,从此各家在井上加上了井盖。张建芬家的水井2000年刚启用时,井深2米,随着地下水的减少,现在,水井挖到七八米的深度才能见到水,打井的费用也增加了好几倍,许多人家在井上装配了电力抽水设施。

饮用井水并不只是比自来水不方便的问题,水质也让张建芬耿耿于怀。张建芬小时候生活在龙潭,家就在龙潭的旁边,从小与小伙伴在那里玩耍,一棵约40公分的老树笔直的生长在龙潭旁,清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常年不息,这水冬天不冰夏天清凉,有淡淡的甜味,龙潭下方,村民用石块镶水道,上段供挑水饮用,中段淘米洗菜,下段洗衣服。

据介绍,国家安全饮水项目实施进程中,红岩乡由国家补贴为主,建成了主水厂1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共投资1700多万元,红岩东部片区3.2万人都饮用上了优质的龙潭水。